飘散着薄荷味的中秋

作者:杨海虹 日期:2023/12/15 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7074 

家乡的中秋节叫“八月十五”,这一名字连同薄荷的味道和静谧且安祥的月光,让我想起了母亲那薄荷味儿的中秋。

中秋节是极富诗意的节日:深邃的夜空、圆圆的月亮、清冷的月光、衣袂飘飘的仙子、孤独的玉兔、远行的离人。我的中秋却是那溢满薄荷味的月饼,以及外婆、母亲在铁锅里烤月饼忙碌的身影。那时的我们没有相思,因为我们的世界很小,村子里的人几乎天天见面,外婆家离我们也就半小时的路程;我们也没有仙子,甚至有些年份连月亮也看不到。因为每年的中秋节前后都是秋收的农忙时节,大家忙着收割田里那黄灿灿的稻谷,忙得没有了想象。

姚安古时的中秋极为浪漫,要祭月,还要饮酒赏月。明朝的巡道范渊在姚州城“孤城九月不胜秋,扶伴还登聚远楼”,清末的赵鹤清趁着“十五月儿明,清光浸碧天”,“行行来到,塔镜淜旁边”,看到“白茫茫,一片波光明似镜”。当然,明月寄相思,团圆中秋节,中秋还有离愁与思念。“三月三日玩月时,半个银勾挂天上,日日与公相聚首,争柰人圆月未圆。八月十五玩月时,一轮月镜秋江上。是日与公隔远地,又见月圆人未圆……与公相去万里远,万里同看一月圆”。彻庸大师以一首《中秋寄陶紫阆》写尽他与陶珙之间的离情与愁绪,同时也细说了明朝时期姚安府的中秋习俗。

月饼是连接着母亲的记忆。每年秋天,当绵软柔和、干净清爽的微风拂面而来,田野里的稻谷在阳光的照射下闪着金黄的光,成熟稻谷的清香预示着中秋的到来,同时也预示着母亲的月饼即将出锅。外婆和母亲在中秋前做的月饼,是我们一年才能吃上一次的美食,那种香甜的味道,是我们一年的期盼。和面、揉面、做馅、烙饼、分发、收存,额头溢着汗珠系着围裙一手面粉的外婆和母亲让每一道工序都充满仪式感,让贪玩的我们也能眼巴巴盯上好长一段时间。

现在想来那时的月饼可能就是包了馅的小麦粑粑。小麦面粉里放了少许的菜籽油,馅料是用薄荷、核桃、花生、糖调配的,刚烙出来时还有些酥脆,凉了就发硬,并不怎么好吃。只是当时物质极度匮乏,油、糖等都限量供应,平时很难吃到。核桃、花生也只有过节或是有客人的时候才能看到摆在桌上,都省着吃。中秋节的月饼“集干果,汇杂粮,酥脆甘饴味道香”,平时不见的这些美食都齐聚一堂,就理所当然地变成了让我们小孩子兴奋的美味。

外婆做的月饼都是用薄荷做馅料的,据说薄荷的茎叶在阳光下晒干后能治头疼、目赤、身热、咽喉、牙床肿痛。虽然有诸多好处,但这“犹冰醒脑透胸堂”的薄荷在我年幼的味觉体验中并不很好。用薄荷做馅其实很是费事,母亲要在六七月分就采来嫩嫩的薄荷尖,洗净、晾干,放到铁臼或石臼里樁成粉收藏好,到烙月饼时再拿出来和着乳香炒香后混合到月饼的馅料里。这道工序很有讲究,薄荷和乳香无论哪一种都得刚好适量,放多了味苦,放少了没有薄荷的香。在我能够表达清楚我的意思时,曾试图去说服母亲不要用薄荷。母亲似乎是完全继承了外婆的一整套做法,她喜欢薄荷清新的绿色和香气,说薄荷在月饼里既能提香又能解热,烙月饼都是要用薄荷的。于是我开始嫌弃有薄荷的月饼,特别是后来吃到了没有薄荷的月饼之后,觉得那带着药味的月饼特别土。为什么烙月饼时要放上薄荷,母亲和外婆都没有给我答案。好在母亲用铁锅来烙月饼的光景并没有几年,之后便拿了油和面到城里专门烤月饼的店里做了烘烤,烤出的月饼更为酥软、香甜,没有了薄荷的味道。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的生活也慢慢好了起来。再后来月饼的花样就年年翻新,广式、琼式、苏式、滇式等月饼都挤到了我的中秋节里来,里面的馅有各种仁,各种水果、各种花、各种肉。我有些迷惑,不知道母亲那些用铁锅烙的薄荷月饼到底属于哪一式。

薄荷是一种有着凄美故事的小草,传说冥王爱上了一个美丽的精灵,引起了妻子的愤怒,她便把那个精灵变成了一株不起眼的小草,长在路边任人踩踏。没想到,那美丽精灵变成的小草身上却拥有一股清凉的芬芳,越是被摧折踩踏就越浓烈,人们把这种草叫薄荷。后来薄荷便被赋予了“愿与你再次相逢”的花语,说只要你种下薄荷,无论你的爱人在哪里,都能循着花香找到你。这是一个古希腊的神话故事,但中国其实在很早以前就有薄荷的。无论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是在诗经、本草以及屈原的《楚辞》里,诗人们将清新、美丽赐予在夏日里绿裙漫舞、在秋日的月饼中飘香的薄荷。这个美丽的精灵,一直都在风中起舞。

在我们所住的村子里,田间地头、房前屋后,薄荷是随处生长着的小草。每一家的菜园里,或许都有那么一簇两簇的,人们把这种植物用作药、作菜、作调料。最初我认为母亲在月饼里放上薄荷是因为薄荷多,好采摘。后来知道薄荷还有药用,能生津止渴,驱困解乏,养心明目。母亲在月饼里放上薄荷和乳香,是担心我们吃了热锅里烙出来的饼会上火。外婆和母亲在做月饼时不经意地把国外的“爱”与国内中秋的“相思”结合在了一起。因为有爱,才会有思念,因为有了思念,才会有团圆。只是,这些浪漫,母亲是不晓得的,她只知道在那贫困的岁月里要尽最大努力让我们健康成长。

在收获季节里的中秋节,蕴藏着农耕文化的丰富内涵。“八月十五月正南,瓜果石榴列满盘”,农人们在这个节日里以祭月、赏月、吃月饼以及丰收的瓜果、饮桂花酒等形式来祈盼丰收、幸福。我的记忆里还有“月亮在白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我们坐在高高的谷堆旁边”,虽没有故事听,却可以有薄荷饼吃。中秋节又称“女儿节”,在这个清风明月的季节,外婆和她的女儿,用一袭绿衣清凉的薄荷在或大或小的面团里,把火转录成了冰,把寡淡变成了林间月华、清泉石上,和清风一起编织出时光的秘密。从那以后,在月明星稀的节日里,我们有了太多的思念,外婆、母亲、薄荷……

草木活在诗词里,也活在每一个人的心里。薄荷仍然常见,铁锅里烙的薄荷月饼随着外婆、母亲的离世却已不会再有,薄荷馅的月饼成了我的相思与离愁。近些年有饼坊开始烤制薄荷馅的月饼,忙去订做了一些,很甜很酥软,核桃花生伴着薄荷的馅料,很有些昔日的味道。订做了些送给亲戚朋友,品尝后说还有些姚安的味道。他们所说的“姚安的味道”,或许便是那凝结着乡村情结的薄荷味道吧。春去秋来,岁月如梭,那随处生长着的青幽幽的薄荷,成了慰藉我们心灵的良药。这不挑土壤倔强生长的植物,将生命化作清韵,在中秋这个联接着传统与现代、过去和未来节日里,留下了我们生命中至爱的痕迹。(作者系姚安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共0条评论

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