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街镇:下足绣花功夫 绣出幸福生活

作者:张 志 日期:2023/8/25 来源:猫街镇人大主席团 点击:4960 

编者按:《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彝族服饰保护条例》自2019年6月1日起实施以来,在推动彝族服饰活态传承、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权威也在于实施,法治是最优的营商环境,以法治力量保障和助推发展是最强劲的支撑。近期,州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对该条例的贯彻实施情况开展了检查,现编发部分县乡的经验做法,以资参阅。

 

武定县猫街镇作为彝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传承地之一,保护文化和传承文化的责任重大。近年来,猫街镇各级人大代表致力投身到彝绣文化传承保护和彝绣产业发展中,通过示范引领,助推“文化传承、居家就业、增收致富”的刺绣产业发展新路径,推进刺绣工艺提质增效,推动全镇刺绣产业加快发展。

着力规划统筹,助推产业发展。根据镇人代会人大代表提出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加快推动猫街镇彝绣特色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建议,镇党委高度重视,及时成立猫街镇彝绣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工作专班,由州人大代表、镇人大主席团成员、镇党委书记赵梓惠亲自牵头抓总,于2023年2月15日印发《猫街镇关于加快推动彝绣特色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确定发展目标,明确工作职责。旨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奋力推进彝绣特色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实现“绣品变商品、绣片变名片、秀场变市场”3大转变,把彝绣特色文化产业建设成为助力农民增收、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渠道和深化文化交流合作的重要窗口,努力达成发扬民族文化与促进群众增收的“双赢”的局面。

着力居家就业,强化“造血”功能。镇人大代表通过视察,了解到留守妇女、老人和残疾人居家就业需求,且发现猫街镇彝族刺绣是彝族一项古老的技艺,“彝族姑娘会拿针就会绣花”,耳濡目染,代代相传,刺绣早已融入彝族妇女的血脉中,是一项非常不错的居家产业。2018年,镇人大代表李琼英牵头在当地成立“彝绣工坊”,在农闲时组织留守妇女、老人和残疾人集中绣花,并在合作社的带动下出售部分彝绣产品,在当年就创造了5万余元的经济收入。镇人大主席团积极关注彝绣产业发展,听取和审议了推进乡村振兴工作情况的报告,针对报告中提出关于加快彝绣产业发展的问题持续跟踪督办镇政府。镇政府通过采取“协会+车间+作坊”模式,加大产业协会扶持力度,2020年1月,投入50万元的沪滇扶贫协作项目——武定县猫街镇仓房彝绣扶贫车间正式投产运营。截至目前,全镇拥有彝绣经营户16户,彝绣扶贫车间1个、彝绣协会1个、彝绣合作社1个、彝绣工坊5个,绣娘780人,国家级彝绣传承人1人。2023年至今,彝绣产业带动全镇130名残疾人就业,人均月收入达1000元左右。让农村妇女不用出门就可在家门口就业,实现了在家照顾老人小孩、养着鸡、养着鸭、背在娃、绣着花的同时也能增收致富。

着力文化传承,助力乡村振兴。猫街镇各级人大代表下足绣花功夫,带领绣娘走向外面的世界和市场。猫街镇15个人大代表工作联络室充分发挥人大代表活动阵地桥梁纽带作用,通过联系带动引导群众,积极动员绣娘参加猫街彝绣产业传习所彝绣技艺培训,共开展彝绣技艺培训班68期,培训绣工2530人次,培养优秀绣娘320人,把民族服饰文化发扬光大,把彝绣150种针法一代代相传下去。绣娘、刺绣带头人实现了从少到多、从弱到强、从有到优、从分散到集中的蜕变,并依托各种文创平台,设计绣制首饰、挂件、围巾、装饰荷包、杯子、装饰框画、鼠标垫、笔记本封套、背包等一系列时尚刺绣产品,实现彝族刺绣由“深闺” 走向“潮头” 的华丽蜕变,走出了一条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

 

 

共0条评论

已关闭